【心理与生涯】第十六期《一文解读​新工科专业》

2025-03-25

 一文解读新工科专业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战略行动。新工科,它更像是传统工科的“进化版”。传统工科,是新工科的基础,否则就是无根之木。

    关于“新工科”,一起来了解。


01 新工科到底是什么?

   

02 新工科与传统工科的区别

    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主要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 新工科的人才不仅要在某一学科专业上精深,还要具备“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

    2. 新工科的人才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还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

    3. 新工科的人才不仅在技术上优秀,还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

可以说,新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新的目标定位与需求为“新工科”提供了契机,新经济的发展呼唤“新工科”。


03 推荐的新工科专业有哪些?

    1.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属于工学中的电子信息类,是一个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由计算机、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尤其是ChatGPT的出现,更把人工智能推向了高潮。

    近几年,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人工智能专业。从2019年首批获得人工智能专业首批建设资格的专业(全国35所)开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500所高校成功申报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2.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属于工学中计算机类,是众多学科与统计学交叉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涉及数据挖掘、云计算等数学、计算机、统计学等学科知识。

    相较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数据专业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也正是因为它是个新专业,所以行业内人才缺口很大。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分析专业委员会统计,未来中国基础性数据分析人才缺口将达到1400万。

    3.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属于工学中的能源动力类。它是矿业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学科基础来自于多个理科和工科,与物理、化学、材料、机械、电子、信息、软件、经济等诸多专业密切相关。

    我国高度重视和关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新能源产业已列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和发展新能源产业,其中包括核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应用间隙性可再生能源需要的储能系统和动力电池等。

    4、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属于工学中的电气类,主要研究电力系统通信技术、信息采集和处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含新能源发电与智能接入技术、电网智能调度与控制技术、智能电网信息通信技术等。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是紧密结合国家智能电网建设之急需而开设的特设专业,是2010年教育部为了加大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等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申报开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目前该专业开设的院校也比较少,相关毕业生较少,所以有很强的竞争力,就业率高。


04 推荐的新工科专业高校有哪些?


    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来判断,尤其是有博士点的高校,这个专业基本不会太差。毕竟新工科很多高校建设较晚,因此很少存在很早就拿下博士点然后现在逐渐不行了的局面。

    另一方面,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中国工程院曾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开始建设一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

卓越工程师是国家战略级别的人才力量,而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则承担培养造就一批国家重大战略急需的高层次卓越工程师。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同样是科技创新的战略级人才力量,未来技术学院承担培养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先机的高层次领军科研技术人才的任务。

    截至2024年9月,国家共公布了三批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院校(32所),12所未来技术学院,涵盖了国内主要的工科和基础研究强校,也代表着这些院校的新工科建设被国家赋予了更多的期待,成为新工科建设的排头兵。

34所新工科名单:


     

05 哪些学生适合“新工科”?

    新工科的部分专业对考生的理科成绩是有一定要求的。

    比如说航空航天类专业,就要求学生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钻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对数学、物理的要求非常高。而电气类专业则要求学生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喜欢科学实验和动手实践,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一颗深入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等。

    “新工科”无疑将是大势所趋。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在“新工科”背景下,物理学科的基础地位依旧不会动摇,化学和生物等科目将更加强调应用性和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

    所以,如果孩子选科偏理科,多关注“新工科”专业,对于以后的发展方向是大有益处的!



按院系进行大类招生



      部分院校采用这类招生模式,一般是一个学院或系,按一个或几个大类招生。在一个招生院校代码下,因院系不同而出现多个同名招生专业大类情况,虽然专业大类名称相同,但包含的专业不同,考生填报志愿时要注意区分。比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信息类,在电子信息学院下包含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通信学院下包含通信工程、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厦门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3个专业;而武汉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则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学、财管理、旅游管理7个专业。




按学科门类进行大类招生



      是指招生院校突破教学行政单位设置,统一将学校内归属同一学科门类的专业安排在一个大类进行招生,同学入学后(一般为一个学年)将被分流至不同专业,按专业学习、培养。这也是目前各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主流方式。如兰州大学的计算机类包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东北大学的自动化类包含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工业智能等专业。



按实验班进行大类招生



      从厚基础、宽口径、渐进式的人才培养要求出发,部分院校将分属相同或不同学科门类的多个专业整合为实验班(或创新实验班)进行招生。同学入校时不分专业,低年级阶段基础通识课程数量较多,随着年级增长,通识课程逐渐减少,个性化、专业化课程逐渐增多。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试点实验班(或创新实验班)招生。如南京大学的理科试验班(数理科学类)包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声学、天文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专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理科试验班类包含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空间科学与技术、材料类、行星科学、统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等专业。


不同高校的同名专业大类包含的专业是否相同?

    不一定。招生大类可以理解为几个专业组合后的统称,其内涵依然是具体包含的专业。而招生专业大类是由各个院校根据其开设专业自主设置的,不同院校的同名招生专业类也会有所差别。即使是在同一所高校,名称相同的专业大类所包含的专业也可能不同。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仔细了解各高校每个招生大类都包含哪些专业,再根据自己的专业意向进行选报。











专业分流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大多数高校的分流方案以同学在校的专业成绩、平时表现及面试成绩作为专业分流的主要依据。一般而言,考生应关注以下四个问题:


院系归属

考生在报考时填报的是专业大类,入学后首先要进入各大类进行学习。为便于教学组织与管理,高校会对分流以后的同学进行编班,专业分流后同学会分属不同院系的不同班级。


专业分流依据

专业分流双向选择的过程,其依据主要是同学的个人诉求、通识教育课程成绩及综合表现,部分院校的部分专业还会提出笔试或面试选拔的要求;专业分流过程不仅体现同学诉求,还呈现院系及专业的人才选拔要求;不仅要依据成绩,还要参考同学在校期间的总体表现。这就要求同学入学后不仅要重视学业,还要充实课余文化生活,积极融入集体,参与院系组织的各类活动。


专业分流时间点

根据各专业大类实际情况,院校一般以一年或一年半作为时间节点划分专业,即同学在第二(三)学期申请专业大类分流,经学校审核后,在第三(四)学期正式进入本专业大类中的某个专业学习。


毕业证书

尽管部分院校的部分专业按照大类进行招生,但其毕业生获得的毕业证书所标注的均为具体专业名称,并非专业大类名称。














     

报考大类招生要做好哪些准备?






解大类招生志愿填报相关要求

院校会对招生专业大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不同院校的相同专业类提出的要求不尽相同,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仔细了解自己是否符合录取要求。


充分了解各院校实施的人才培养政策

各院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一大类在不同院校的培养政策也是不同的。考生在填报志愿前,要充分了解各院校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培养模式。


了解各院校专业大类分流的时间点及具体方式

专业大类的分流方式决定了同学未来可以选择到什么样的专业,同一院校的不同专业类分流的时间点不尽相同,分流考量的因素和要求也不完全一致。


大类招生的优点是什么?
   
      大类招生可以使考生在人生规划不明晰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学科方向填报即可。高中毕业生对专业了解较少,填报志愿时对专业内涵、主干课程等可能不太清楚。而通过大类招生录取的考生在入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了解,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会有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这一过程给予考生更大的专业自主选择权,有效避免了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盲目性。另外,同一专业大类内部专业级差消失,专业招生人数也相应增加,从而增大了考生考入心仪专业的概率。








大类招生有哪些不足?


专业分流受限

大类招生虽然推迟了考生选择专业的时间节点,不用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就做出选择,但未来还是要面临专业的选择。大多数院校在专业分流时都将同学的成绩作为主要依据,这样的结果是成绩排名靠前的“优秀学生”会大量汇聚到本专业大类中的“热门”专业,排名靠后的同学则缺少可选择的余地,不得不分流到较为“冷门”的专业。填报高考志愿时,一些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明确规划,有着心仪专业的考生,是为了某个专业才选报某个大类,却可能因入校后的成绩原因,无法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

部分院校大类专业设置冷热不均

院校每年的录取分数线,是根据院校当年所有招生专业录取分数线中最低的那一个确定的。高考改革后,普通类本、专科批次取消了专业服从调剂,同一所院校内的专业不再绑定在一起,这加大了院校内冷热专业之间的差距。不少高校为了防止较“冷门”的专业无人报考,会把学科教学上没有太大关联的专业放在一个专业大类中进行招生。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详细了解专业大类中所包含的具体专业。


供稿 | 政教科、学生发展指导中心
转载|   招生考试通讯
编辑 |   康淑丽
校对 | 潘铃
审核 | 王丹

END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